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Art Club | 当艺术遇到时尚@上海艺博会
Art 艺术

Art Club | 当艺术遇到时尚@上海艺博会

一探十一月的上海艺术季

2023第十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2023年的上海秋末,集结了一场全面的艺术盛事,其活跃度与影响力是历届之最,包括上海双年展及众多重要展览,注入这座城市多元、积极的能量。

购买艺术品,以及了解当代艺术现状的简单方式之一,就是在艺术博览会这种类似“商品展会”的一手现场,边逛边研究,跟画廊工作人员询“品”、询价。尽管今年市场表现似乎中规中矩,但人群活跃度极高,艺术活动的意义就是聚集同类,交流观点、喜好。其中尤其瞩目的是,上海两个最为重要的艺博会先后迈入十年期大关,在这届历久弥新的艺术盛会中有着哪些新预示?其中发生的“启蒙”或是行为又如何成为对行业的反思?除此之外,对于时尚介入艺术,以跨界创作为方法,模糊艺术与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界限,这种尝试的特别意义有哪些?从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逛到ART021,我们跟两位年轻的女性艺术家刘昕与王画聊了聊艺博会的在地特征和时尚与艺术的互动。作为职业艺术家,她们分别参与了两个与豪华汽车品牌和高级时装屋的时尚跨界创作。

上:格莱斯顿画廊展位现场,

下:蓝岸画廊展位现场,第十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本届西岸艺博会迎来了54家首次亮相的画廊,遍布中国、法国、美国、土耳其、荷兰、西班牙、瑞士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多家先锋新锐的画廊机构,例如创立于2012年的维纳斯画廊(Venus Over Manhattan)致力于举办独树一帜且打破传统的展览,在其十一年的历史中,曾推出Katherine Bernhardt,Bernard Buffet,Andy Warhol等知名艺术家展览,并于近年举办Richard Mayhew、Peter Saul、Robert Colescott等多位当代重要且广受好评的展览;Zilberman由Moiz Zilberman在2008年伊斯坦布尔创立,其坚信商业画廊也应该肩负艺术教育和社区参与的社会责任,曾策划年度群展“Young Fresh Different”,设立柏林及伊斯坦布尔的艺术家驻留计划;而作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埃贡·席勒收藏的Rudolf Leopold,其孙辈Nikolaus创办的Leopold Fine Arts也首次来到中国,带来了埃贡·席勒、克里姆特、奥斯卡·柯克西卡等知名艺术家作品。

安娜斯塔西亚·巴伊,《Arlequin 2》,2023,图片致谢艺术家和维纳斯画廊

让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据:自2014年首届西岸艺博会,包括佩斯画廊、白立方、大田秀则画廊在内的7家国际顶尖画廊已连续参展10年,本届这7家十年返场画廊共呈现了106位艺术家创作,其中女性艺术家为23位。或许这一统计“有失偏颇”,却不禁联想到艺术史学者兼策展人Katy Hessel撰写The Story of Art Without Men的初衷:当她在2015年走进一场艺博会时,意识到面前的数千件作品中,没有一件是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任何变革都不能一蹴而就,在面向女性被充分写入全球艺术史之前,需要更多的宣传“壮举”。

伊莉莎·西吉切利,《无题(9386)》,2018,图片致谢艺术家及Rossi & Rossi

在本届艺博会更多的画廊开始叙述女性创作的价值所在:阔别西岸艺博会的Rossi & Rossi呈现了三位女性艺术家,出生于印度的新加坡艺术家舒比吉·拉奥(Shubigi Rao),其开创性树形图《The Tree of Life in the Anthropocene》对于知识体系的重新审视与反省;美国艺术家珍妮·安东尼(Janine Antoni)的“Gilded Gestures”系列自女性身体延伸至精神的关联性思索;意大利艺术家艾莉莎·希基切莉(Elisa Sighicelli)的实验性摄影作品着眼于历史与光影间的踪迹。

此外,还有如立木画廊(Lehmann Maupin)除常规参展作品外,在本次设立了特别展区,聚焦多位女性艺术家,例如以肖像画著称的尚塔尔·约菲(Chantal Joffe),曾参展2022年柏林双年展的越裔美籍艺术家阮谭美(Tammy Nguyen),以及正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的瑞士已故艺术家海蒂·布赫(Heidi Bucher),以崭新的视觉呈现重要的女性表达。

加里·西蒙斯,《千载难逢》,2023,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艺博会是公开观察市场场景的好时机。豪瑟沃斯画廊在开幕首日售出4件(价格区间在110,000至375,000美元),其中加里·西蒙斯的《千载难逢》以37.5万美元售给了亚洲私人藏家,《边缘跳》则以28万美元被中国藏家购藏。

不过,在一个充斥着待售商品、已有形式、已发信号、建成建筑、固化道路的世界中,艺术表达已不再仅将其领域约束在一座美术馆中。当围绕艺术的课题不再局限于白盒子时,艺术作品超越了作为艺术家视觉容器的传统认知,它可以是一个简单想法摇摆到雕塑或画布间,或是迈向对话或公共空间。从AI PLAZA xiàn chǎng、DREAM video,再到perspective视角及The Macallan west bund voice论坛,西岸艺博会探索着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性。

来自纽约的华人画廊YveYANG亮相西岸艺博会B馆

其中设立于2016年的AI PLAZA xiàn chǎng 单元持续支持着艺术不受限的展出形式,构筑着与观者间的互动性。今年这一单元呈现了十组艺术家近两年的力作,包括李山为西岸艺博会委托创作的大尺幅作品《苏美尔徊响》,在AI PLAZA西岸凤巢首次亮相的倪志琪公共艺术作品《Vacuum椅》,等。其中艺术家冯翰婷在20年于广州画廊展览“Knock Knock”展出的霓虹灯装置作品《关系》,以及新媒体艺术家刘佳玉在13年于V&A Sackler Gallery展出的《真实的帐篷》,两位女性艺术家则将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推向了一个反形式的形式叙事:交错的霓虹灯线条,或悄无声息的帐篷,是关于不同材料和媒介构建的空间意图,试探着不同以往的在场感。

刘昕, BMW委任创作《NOAA》, 2023 , BMW“心驰无界”艺术展现场 © BMW

本届西岸艺博会与BMW合作,以“心驰无界”(Emotional Nexus)为主题,其中在“感知共振”(Sensation Synthesis)邀请先锋艺术家刘昕创作了“NOAA”,以此回应对于人机关系的探索与想象,我们也邀请刘昕聊一聊本次委托合作,以及对艺术介入时尚的思考。

Q&A

刘昕,艺术家和工程师。1991 年生于新疆,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她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展人、LACMA Art+Tech Lab的顾问,并在Strelka Inistitue 的Terraforming项目担任教职。刘昕2023年的全新个展于Pioneer Works(纽约)及ArtPACE(得克萨斯)呈现。她曾在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香港M+、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举办个展。

对于艺术介入时尚的跨界,有什么体察?

刘昕:对我来说,艺术和时尚的结合,可能不仅是艺术家创作一个跨界作品,还可以延伸到艺术家自我的表现和他的个人身份等,更深层面涉及到,我们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去呈现一个跨界命题的。这种结合是文化身份的一个象征,在我的作品日益成熟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着装、发型、容貌、个人风格等方面也在逐渐固定下来。

比如说Anne Imhof和Balenciaga合作,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跨界作品,核心在于作品美学理解上的时尚和艺术属性,以及他们在创作层面上的文化性,要表达的内容其实是具有统一性的。

你怎么看待艺博会的在地性?

刘昕:这次回到上海参加艺博会,体验特别不一样。平时在伦敦、纽约是和当地的艺术从业人员接触,交换观点。但这次在上海,发现不仅是艺术从业人员,父母和上海的叔叔阿姨等跟艺术行业没有强相关的人,都聚在了一起。在熟悉的地方,被招呼着看展览,作品在不同的艺博会现场,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文化背景的解读。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比如我在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中呈现的作品,涉及到“把一颗牙齿送到外太空”。这件作品在海外展出时,经常被人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小时候奶奶说牙齿掉了,要往上扔,扔到屋顶上,这在亚洲是蛮常见的一个习俗。在国内大家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而且非常快速打开了一些关于家乡,关于这样一种期许,以及身体之间的和土地的关系的对话,我觉得这种在不同空间做展览的意义也是如此。

国内外艺博会比较大的差距就是画廊的成分比重。能够来上海参展的话,还是大型海外画廊为主,就比较难看到一些小的海外画廊。同时,我相信新兴艺术家能够到海外参加艺博会的机会还是不够多,所以是需要艺博会提供更多的支持,欢迎来自非本土的小型画廊参与。

时尚作为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一种流行美学,与艺术、设计的关系非常紧密,也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趋势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你怎么看?

刘昕:时尚文化不仅是关注潮流,或者是我们现在应该穿什么,也在反映我们对美学的基础认知。尤其作为女性,这些年来可以看到女性对自己职业形象的关注,包括独特个性的强调。对“什么样的美叫做美”这些概念都产生了极大转变。某种意义上是在向前发展,或者说是多样性在提升。尤其在国内语境下,我们文化本身所代表的印记也很重要。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不同的性别、身份、爱好、性格?这些不同的态度都可以用服装来呈现,并被他者接纳。

对我来说,科技是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当代,科技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日常。不管是平日里快速的网络服务(外卖、网购、直播等),还是今年在广泛讨论的人工智能,我们的生活被新科技快速地改变着。作为创作者,我需要及时对它有反应,并持续保持敏感,并不是说我要吹捧技术,或者必须要用这些材料,而是说我需要了解这些工具,并且知道在这样的时代里面,尤其是contemporary art,一定要对我们所处的当下这一刻做出反应。

有句话我很喜欢,“所有的艺术都曾经是当代艺术。”

ART021的场馆上海展览中心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VIP日的暴雨恰好将艺术爱好者们相聚在了这个宽阔的室内场馆。2013年成立时,ART021首届的参展画廊是29位,2023年则是吸引了150家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展现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的多样面貌。

伦敦新锐画廊 Cabinet,洛杉矶画廊 Make Room和香港的 Sens Gallery 等新声音带来了活力,也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难以复刻的世界性。

LAMA HOURANI,Possessed by Rum 天然红东陵玉、铜质雕塑,2023

ART021以四大板块为艺博会的呈现栋梁,其中最为重磅的是历年主画廊与APPROACH单元,前者拥有数家国际顶尖蓝筹画廊登场,后者致力于扶持世界各地新生画廊的发展,成熟与新锐的同期呈现则带来了全球包罗万象的前沿艺术风向。

主画廊部分,卓纳画廊以黑山学院为核心,呈现包括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鲁斯·阿萨瓦(Ruth Asawa)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阿尔敏·莱希以一场跨年代群展形式展出了诗意与活力兼并的当代创作,包括美国战后领先的波普艺术家汤姆·威瑟尔曼 (Tom Wesselmann)、彼得·哈雷(Peter Halley)等多位推动视觉艺术发展的艺术家。

APPROACH单元则带来如中国本土先锋艺术平台EYECANDIES眼糖、探索日本艺术文化本质的大阪画廊YOD,以及毗邻蓬皮杜艺术中心,在“艺业”与“异业“间为大众参与引路的ZETO ART。

马克·莱基,数字视频(彩色,无音频),四个LCD屏幕,铝制,不锈钢,170 x 60 x 65 cm,2023©Cabinet

作为历届最丰富的阵容,多家国际顶尖先锋画廊为本次ART021盛会注入了别具一格的独特性。创立于1991年备受瞩目的Cabinet Gallery,在过去的32年中在展览策划、当代艺术活动以及博物馆策展方面建立了独特的声誉,产生了8位特纳奖提名艺术家,其中三位获此殊荣。本届ART021首次亮相,带来包括特纳奖提名艺术家马克·莱基(Mark Leckey)在内的诸多前卫作品。

格莱斯顿画廊(GLADSTONE)以国际一线艺术阵容首次参展,包括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安妮卡·易 (Anicka Yi)等代表作品及新作,同时将特别展出当代艺术巨匠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于1989年创作“北极星”(Borealis)系列中的重要作品。

“MISS DIOR AS SEEN BY”展览展出了王画的雕塑作品“love is a gift”

艺博会的时尚印记也彰显在其扶持在地艺术创作上。《迪奥与艺术》(ART"N DIOR)展览于上海展览中心展开,在艺术共创中,西方传统时装屋与中国艺术家之间产生碰撞。其中,艺术家王画以Miss Dior为灵感进行了一次超现实实验,并与我们分享了她眼中时尚、艺术与具体生活的联动。

Q&A

王画,出生于 1990,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和巴塞罗那。她在15岁进入中央美院附属中学学习艺术,2012 年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14年起她在景德镇驻地,并在当地的雕塑瓷厂工作坊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此后她被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录取,前往伦敦继续陶瓷、雕塑和当代艺术的学习。王画的艺术实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材料的试验场,也是理念的探索地,她认为:“身份和阶级问题中所包含的层次和重要性往往比眼见的更加丰富,对我而言,我的作品是对不完美的物质世界的一种超现实的解读和描绘。”

跨界作品,与你个人一贯的创作语言、形式,以及常用的媒介和材料,有哪些异同?

王画:这次跟时装品牌合作用到的媒介和创作语言肯定还是我自己比较擅长的,使用了陶瓷作为材料,它的丰富性以及材料的包容性很强,不管是从塑造它的形体还是表面的颜色、釉质,它各方面的表达性都非常丰富,也是我自己在这几年最常用到的材料。我觉得这次合作其实也是个恰到好处的契机,首先是呈现Miss Dior她自身的这种女性力量,另外也用到了迪奥先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蝴蝶结元素——从六十年代就不停地出现在DIOR的设计中,在小黑裙、瓶身上反复出现,可以说是在celebrate女性气质,作为赞颂女性独立精神的符号。

作品“love is a gift”本身就是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纽带一般的联系,以及这种来之不易的只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微妙情感。这件雕塑的设计理念是一个让它像广场上的方碑或者说一个纪念碑的感觉,来纪念这种人和人之间的爱,强调并提醒大家,在复杂的当下,不要遗忘这种最纯真的感情。

你怎么看待艺博会的在地性?尤其是高级时装屋与当代艺术,及本土文化的联动实践。

王画:我觉得艺博会是一个国内外艺术圈的交流场景,同时给当地的民众或者说所有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创造一个平台,允许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多、最前沿的艺术家的创作,我觉得艺博会对于丰富大家的生活可能是件好事。

像DIOR这样的传统时装屋,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艺术中去,一个是因为他们本身品牌就具有这种工匠、工艺以及艺术性的体现,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迪奥先生它可能是通过服装、通过面料、通过这种裁剪,来表现它对女性的一个理解。

艺术家的话,我们可能更多是用绘画、雕塑的形式来体现对社会上面的一些议题的讨论和看法,我觉得像这种艺术和时尚,包括参与艺博会的这种联动,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大家都有一种启发作用。

你如何理解“时尚文化”这个概念?

王画:其实在读研究生时,我的论文题目就叫做Art is a new fashion,即“艺术是新的时尚”。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不管是艺术还是时尚,它的时效性都非常短暂,艺术变得越来越时尚化,或者时尚的艺术化,都是两种媒介、两种形式往特定时间轴上去靠的状态。

时尚在强调可持续性,艺术也在强调对于当下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做出的及时性反馈,我觉得正是这种从时间上的靠拢,导致不管是艺术、设计还是时装的潮流、趋势变得越来越具关联性,相互靠拢,我觉得也是整个大众文化的一个从趋势上面越来越容易被大家接受或者说从媒介上面讲的话,从业者他希望能让不管是艺术还是设计,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而产生出的现在这样的时尚文化的概念。

撰文:Arden Xian、Maya

编辑:Maya MA

设计:冰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