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Vogue Film    >    明星

她把“好姻缘”给了笔下的女主角,而自己嫁给了爱情

编辑: Joey 时间:2017年8月17日 内容来源:VOGUE时尚网  图片来源:VOGUE时尚网  

文章导读

爱情里有怦然心动,也有家长里短,有甜蜜幸福,也有蜚短流长……在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故事里,男女主角的爱滋生于起居室里的琐碎日常,并在人格灵魂的碰撞中日益加深,但无论如何一波三折,奥斯汀都执着于给主人公众望所归的“好姻缘”。所以对于爱情,这世界上可能没有比奥斯汀更细腻的观察者,即使离世200年,她依然是最炙手可热的“言情”女作家。

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剧照

 为了纪念她,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绘有其肖像的10英镑纸钞。这个终生未嫁的女作家,却给所有女人描绘了爱情最美的样子,那些长裙摇曳、笑容清爽的女子,沐浴着乡村的悠暖艳阳,爱时娇憨可人,失意时坚强独立,爱情让她们如同一株招摇生长的植物,根系在泥土深处舒展,花颜叶影却时时动人。

绘有简·奥斯汀肖像的10英镑纸钞

 嗨!达西先生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中情人叫做“达西先生”,他外表高傲冷漠,内心却热情似火;他对周遭事物万般挑剔,对朋友、爱人甚至仆人却极致温柔;他正值、善良、有原则,是真正的绅士。这样的达西先生,是奥斯汀送给我们的礼物。

1995年剧版《傲慢与偏见》,科林·费斯饰演达西先生

 电影《BJ 单身日记》改编自英国畅销女作家Helen Fielding 的畅销小说,故事里的男主角也叫达西,他同样高傲、不谙世事,却因爱而变得笨拙可爱,这位达西先生也是由科林·费斯出演,但如此设定并非巧合。Helen Fielding曾经非常沉迷于BBC 1995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于是奥斯汀的故事主线被移植到了《BJ单身日记》中。

《BJ单身日记》剧照

 可以说,达西先生是奥斯汀专为伊丽莎白这样的女人而量身定制的。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身为女人你可以接受教育,可以参加舞会,甚至可以与异性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往,但留给她们的出路却不多。除了嫁人相夫教子,就只有孤独终老,一条出路。

“嫁出去”是那个时代女人最好的选择,也是“仅有的一条体面退路”。但在当时的婚恋市场上,伊丽莎白反倒是最容易成为剩女的那一个。她家境小康并非权贵,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追求,她精神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于是家境相当的没办法与她在精神层面心意相通,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却不一定能容忍她的独立。这时候,达西先生出现了,这个在爱情、财富以及世界观都能完美匹配的男人爱上了伊丽莎白。

 

2005年《傲慢与偏见》中,

马修·麦克菲登饰演达西先生

这个男人是真正的绅士,冷淡文雅,脆弱优柔,将炽烈的感情隐藏于冷峻的外表下,正直宽和,敏感挑剔,他懂得欣赏女人灵活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好看的皮囊,简·奥斯汀一生只有六本书,《傲慢与偏见》始终是“简迷”们的心头好,还不是因为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是为“女文青”们度身打造的白马王子,他举手投足间自有气派,眼神里的挑剔时刻审视着一切,从那一刻起,达西先生只此一位。是她们青春的开始与终结,他完美无缺,是多少女人的“春闺梦里人”,就象水底的火焰,可望而不可即。

  简的二寸象牙书 

1995年注定是属于简·奥斯汀的一年。那一年BBC拍摄了电视剧《傲慢与偏见》,而李安拍摄了电影《理智与情感》。李安一向擅长将爱恨情仇表达得克制隐忍,将微妙的情感变化掩藏于男女眉目之间,像微风携细雨,汩汩入心田。

《理智与情感》剧照

 《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的第一本小说,描述了一对在情感上走向两个极端的姐妹。姐姐诶莉诺顾及地位悬殊极力克制对爱德华的感情,而妹妹玛丽安娜却毫不掩饰自己对军官威罗比的爱慕之情。在李安的调度下,艾玛·汤普森和凯特·温丝莱特以最细腻的方式演绎了两种不同的爱情之路。

小姐们为了遇上如意郎君而参加各种舞会,太太们则女儿们的婚事操碎了心。至于各位先生们,似乎也没有什么打紧的事情要做,整日流连在小姐们的舞姿和笑声旁。可是,奥斯汀就是爱死了这种小格局,她任性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写着日常生活、男欢女爱……平淡却总是回味无穷。 

这是属于简·奥斯汀的“二寸象牙书”,她乐于搭建一座只有两三户人家的舞台,你看不到时代的印记、潮流的影响,你能看到的只有人性。奥斯汀擅长将不同人性赋予每个角色,于是每一个人物都有耐人寻味的出场和存在,当她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你欣赏的不只是情节,而是角色所展现出的整个人生。 

电影版《艾玛》剧照

到了《艾玛》,奥斯汀将这种小格局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家境富有的伍德豪斯展开,1996年电影版《艾玛》也贡献了史上最美的“奥斯汀女郎”,格温妮丝·帕特洛与生俱来的聪明、优雅、从容像极了奥斯汀笔下的艾玛,她自带一种健康蓬勃的青春气息,让人一眼难忘。这一版艾玛如此美丽,以至于她身上唯一的缺点——自负都可以忽略不计。

奈特利先生是唯一一个毫不留情斥责艾玛的人,他的言辞犀利伤人又很中肯,令艾玛倍感屈辱。当一个人毫不吝啬为你指出缺点时,那么他不是恨你就是爱你,奈特利先生成了后者。在一来一回的交锋中,两个崇尚独立的个体已然擦出了爱的火花。

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仅仅打开一扇窗户,就可窥到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人生不需要焚天灭地的欲望,小人物的命运不必遇到千样波折万种辗转,生活如是,命途亦如是:不需要生离死别来无端起波澜,茶杯里的漩涡就足以陶醉人心。

  论爱情中的“可嫁性” 

“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只有可嫁性,

她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从未停止过他对简·奥斯汀的吐槽,但关于“可嫁性”这一条他没有说错,这确实是一直贯穿在奥斯汀故事中的一条主线,所有剧情的展开都是围绕着如何提升或者影响女人们的“可嫁性”。

在十八世纪英国,高“可嫁性”意味着优渥的家庭条件,良好的淑女教育……如果能达到美貌与才智并存,既优雅含蓄又谦卑克制,那绝对是婚恋场上的抢手货。从这点上来看,伊丽莎白与艾玛都不具备“可嫁性”。

为了追求婚姻中的互相尊重与独立自主,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在她看来,那时候的达西口口声声说着爱,却对她的出身和家庭不屑一顾,这种缺乏自尊的婚姻,她不需要。在伊丽莎白的观念中,婚姻要的是宁缺毋滥,而不是将就妥协之后的得过且过。

至于艾玛,如果没有遇到奈特利先生,她必定会一辈子不婚。她说:“我不愿意结婚。财产,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没有谁在丈夫家能有一半像我在哈特菲尔德这样做主的。我绝对不能指望有哪个男人像我父亲一样疼爱我、重视我、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认为我样样都正确。”

奥斯汀将她对婚姻的透彻理解,借艾玛之口说了出来。在艾玛的观念里,只有把握自身命运,才能遇到最好爱情,为了爱情而改变自己是最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遇见足以动心的对象,何必着急走入婚姻?但故事最后,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艾玛,她们都遇到了值得嫁的人。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海报

 正如李碧华评张爱玲所说:她善写月亮,却并不圆满。一直谈论着“可嫁性”的奥斯汀终身未嫁、孑然一身,她将潜藏在内心的所有情感全都注入到文学创作当中,为后世留下了爱情的启蒙,和最深情的隽语。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奥斯汀: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里,守着自己的生活,在英国乡村的静美风景里,伴着一室暖阳,写着别人的爱恨痴缠。

多少情痴终得美满,多少缺憾始得善终。当日辛酸或是不可告人,彼时心事也许难得倾谈。但是,幸好世上仍有简·奥斯汀,让我们始终相信爱情,相信那些浸润在尘俗烟火气里却始终清爽明快的爱情,那些打打闹闹兜兜转转,却最终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的欢喜冤家。

忘了王子与公主的旧童话吧,因为有她……

将本文分享到

你可能还会喜欢

更多相关网站内容

关注官方微信
VOGUE VIP专享
开启互动之旅

将文章:她把“好姻缘”给了笔下的女主角,而自己嫁给了爱情
喜欢到个人空间我的喜欢中。

喜欢理由:

喜欢成功

经验: +2 , 金币 +2

您的喜欢已完成,如您需要查看或者管理喜欢列表,
请点击"个人空间" "喜欢"

已经喜欢

 

您的喜欢已完成,如您需要查看或者管理喜欢列表,
请点击"个人空间"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