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V趣味    >    艺术

社交困境:社交媒体真的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作者:Clementine Prendergast 编辑:yijie.zhang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内容来源:VOGUE时尚网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图片库   

文章导读

随着Netflix记录剧情片《社交困境》人气急升,理所应当就有许多人担心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对自信心、身体形象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难道一切都怪社交媒体?


Netflix大热纪录剧情片《社交困境》( Social Dilemma)揭露社交媒体的阴暗面:这项由矽谷主导的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过去十年内,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大平台的智能算法经过了精细校准,能把用户牢牢套住。全球成年人平均每天花2小时流连在社交媒体上,而美国青少年则长达9小时。某研究估计,全球网瘾和社交媒体成瘾者数量超过2.1亿人。然而,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

据《社会困境》反映,社交媒体容易成瘾的因为其设计基于“注意力提取模型”,能够操纵用户行为,让我们不断刷屏和渴求更多内容。它利用了人类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得到他人认同的天性。每次获得“赞”或回复都会激起一阵喜悦,深层需求却并未得到满足。这会引发许多负面情绪,把我们再次推向社交媒体的怀抱。

如此看来,社交媒体就是我们孤独、不安或悲伤时的数字“奶嘴”,也可以说是饮鸩止渴。影片主角Tristan Harris(前Google设计伦理学家兼Centre for Humane Technology创始人)表示,心理健康因此受到巨大威胁;由于这些公司缺乏监管,威胁只会与日俱增。[1] 

畏惧未知

纪录片的措辞未免有点夸张,但人对新技术的恐惧却并非新鲜事。“任何新技术达到一定的社会普及度,引起担忧是自然而然的事。社交媒体也一样,”剑桥大学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Amy  Orben博士向《Vogue》表示。难道我们多虑了?

高收入国家的精神病越来越普遍,与社交媒体的推广有关,但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如同吃土豆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八竿子打不着,”英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学特许心理学家Paul  Marsden博士指出。

对此,Orben博士给出了更详尽的解释。她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的关联是“复杂、双向,存在个体差异。要看具体的社交媒体行为和背后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时间的长短”。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这个领域的研究莫衷一是。部分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心理健康恶化;一些研究则认为两者没有关联;还有些研究甚至找到了证据,证明社交媒体能够改善心理健康、减轻孤独感和提升自信。

数码依赖

《社交困境》对社交媒体的批判赶上了特殊时期:我们从未像现在那样如此依赖数字沟通。“社交媒体既能摧毁人的自信,也能消除孤独感,增进人际关系,”英国政府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兼《How To Talk to Robots: A  Girls’ Guide To A Future Dominated By AI》(Harper Collins出版)作者Tabitha Goldstaub解释道。由于大家被迫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社交距离,社交媒体便成为了救命稻草,让我们与亲友保持联系。虽然无法进行身体互动,但我们学会了新的虚拟语言,通过文字、表情和颜文字交流,确实对心理健康有益而无害。

除了新冠时期,社交媒体在寻找同道中人和各种草根运动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近几年影响深远的“黑人也是命”和“#MeToo运动”。

同理,针对性线上社群的增长对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也有推动作用。有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可以帮助神经差异、性少数等边缘青少年群体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为世界各地的少数社群带来归属感。以前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联系方式,”Goldstaub表示,“任何人不管身在何处都能找到相通的人,还挺奇妙的。”

显然,这个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共识是,社交媒体是其次,消费的内容才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我们要关注特定类型的内容。某些人或人生中的某些时期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Orben博士解释道。确实不应该以偏概全。毕竟,跟朋友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聊20分钟与看20分钟的消极内容是两回事。

天生与后天

正如《社交困境》所展示的那样,社交媒体最大的隐患是其对身体形象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消费或互动的内容与外表有关,提倡狭隘的社会审美标准。这方面的研究结论相对统一;片中的社会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更特别指出,少女心理状况恶化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分。

然而,Centre for Appearance Research研究员Nadia Craddock表示:“关键还要看具体的内容,以及用户在接触社交媒体前对身体的看法。”换而言之,如果本身有顾虑外表的倾向——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结果——盯着自己的照片,将其与精心修饰的网红进行比较,焦虑肯定会加剧。

再者,由于算法的性质使然,访问这类内容的次数越多,平台就会推荐更多同类内容。于是就形成了回声室效应:我们不断地将自己与滤镜下的网红内容进行比较,以为网红就是其他人的样子;而实际上,我们只是陷入了算法回路。算法专门呈现它以为用户感兴趣的东西,却缺乏任何监管。

从这个角度看,《社交困境》呈现的社交媒体阴暗面过于夸张笼统,但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的实际关系其实很微妙。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再加上如今必要的社交疏离措施,社交媒体已成为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将来的使用很可能更频繁。

虽然心理健康恶化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交媒体,但这些平台确实可能为脆弱群体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那些在身体形象方面存在障碍的人士。那么,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和脆弱群体呢?

掌握控制权

“请谨记,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时间长短、消费什么样的内容,全都由你自己控制,” Craddock表示。提高媒体素养;不但要认识到如何使用社交媒体,还要清楚社交媒体的运作方式,筛选出正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好对策。“如果你意识到每个人的社交媒体版面都经过精心策划,促使我们采取特定行动。那么,你可以主动搜索不同的消息来源,关注那些你一般不会关注的人和品牌,从而扰乱算法,” Goldstaub解释道,“你其实比算法强大多了,不要让你的影子代表你本人。”

然而,法律最终还是要介入。《社交困境》做对的一件事是呼吁变革。Harris在片尾指出,社交媒体公司目前还坚信,他们可以借助更多数据和算法解决问题;但这些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加强监管和立法,确保技术使用时符合道德规范;从而鼓励积极和有利心理健康的行为,抵制消极行为。

同时,我们应该警惕危言耸听,提防那些以社交媒体影响心理健康为题而博人眼球的文章(讽刺的是,如果好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也防不胜防)。正如Marsden博士所言,散播对社交媒体的恐慌,将其抹黑为精神疾病的根本诱因,实际上是“掩盖了众多危害心理健康的元凶,例如重大挫折、虐待、冲突、贫困、不平等、缺乏机遇和滥用毒品”。

相比这些问题,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微不足道。Marsden博士总结说:“社交媒体其实是社会的镜子。我们不应该将镜像当成是原型。”

将本文分享到

你可能还会喜欢

更多相关网站内容

关注官方微信
VOGUE VIP专享
开启互动之旅

将文章:社交困境:社交媒体真的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喜欢到个人空间我的喜欢中。

喜欢理由:

喜欢成功

经验: +2 , 金币 +2

您的喜欢已完成,如您需要查看或者管理喜欢列表,
请点击"个人空间" "喜欢"

已经喜欢

 

您的喜欢已完成,如您需要查看或者管理喜欢列表,
请点击"个人空间"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