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姚晨、陈飞宇主演《一次疗愈》:拨开迷雾,焕新启程
movie 电影

姚晨、陈飞宇主演《一次疗愈》:拨开迷雾,焕新启程

男孩心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向往光明,一个想远离尘嚣。仿佛一阵清风,睿智的心理医生在虚实转换之间,为他拨开心中的迷雾。这是一次疗愈,也是一个新的启程。

一次疗愈

PERSONAE

请替换视频素材

A FILM BY

左沁姝

STARRING

姚晨 陈飞宇

光影交错之间,Frida Kahlo的自画像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内心真实的自己。

白色上衣、格纹衬衫、棕色夹克 均为Dior

黑白对照,相见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勇气的自我救赎。

陈飞宇:格纹衬衫、棕色夹克 均为Dior

姚晨:黑色高领上衣 Max Mara

廓形大衣Bottega Veneta

不要低估疗愈的力量,它会带我们走向最终的光明。

姚晨:白色衬衫 Ralph Lauren

卡其色长裤Salvatore Ferragamo

项链、戒指 均为Pomellato

钻饰高跟鞋Jimmy Choo

陈飞宇:白色上衣、牛仔裤 均为Dior

夹克Re: by Maison Sans Titre

运动鞋Giuseppe Zanotti

“我不想再继续这个双人游戏了。”


“其实你早就知道你应该怎么做。”

陈飞宇:白色上衣、格纹衬衫、

棕色夹克、牛仔裤 均为Dior

黑色踝靴Bottega Veneta

姚晨:黑色高领上衣 Max Mara

廓形大衣Bottega Veneta

黑色长裤Givenchy

黑色踝靴Tod"s

“黑色或者白色,只能选一个。你们需要达成共识,这一点,谁都帮不了你们。”

条纹西装外套Bottega Veneta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如何收获内心真正的平和,或许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探索的命题。

陈飞宇:白色上衣、灰色大衣 均为Dior

姚晨:白色衬衫 Ralph Lauren

卡其色西装上衣、长裤 均为Salvatore Ferragamo

项链Pomellato

/姚晨:

她的选择/

很少有演员能像姚晨一样,在几年之内贡献多个与观众共振的角色。为什么是她遇到了“她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能解释她身为监制时所做的选择。当一个创作者真正遵从内心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

撰文:空山

铜棕真丝夹克、高腰阔腿裤 均为Hermès

耳饰Pomellato

向上滑动阅览

她们是我,也不是我

《一次疗愈》中有一场纱帘房的戏,姚晨从朦朦胧胧的白色纱帘后走出,静静地看向一幅画,镜头定格在她脸上,暖黄色的灯光摇曳出一种寂谧。片场无人说话,只有取暖机发出低低的轰鸣。这一镜拍完看回放时,房间里依然保持安静,镜头摇动,画面重现,直到一个工作人员轻轻摇头,如叹息一般说:太好看了。

我们在现场达成了共识,光和镜头爱这个女演员,不仅爱她的容颜,也爱她的生命力,这大约要感谢时间。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姚晨已经进入不惑之年。在旧的话语体系中,这是一个让女性焦虑的年纪。但对于姚晨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终于能舒展的阶段。而舒展前的第一个动作,大概是注视欣赏自己。灵魂的事先放一边,实际上,许多女性可能一生都不会认真凝视自己的身体,靓丽光彩如姚晨,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完成这件事。

真正看到自己,一种由内而外的舒展或许才能真正开始。我们能看到的、最直观的是《送我上青云》的结尾部分,姚晨大胆细腻地呈现了一场独属于女性的情欲戏,在国产片中几乎前所未有,很多评论家将这视为中国女性电影中标志性的一幕,它如此直白地陈述了一个被长久回避的事实,女性也是欲望的主体。摄影机中,姚晨闭着双眼,脸颊泛起红色,微微暴起青筋,一切至此,一切又消失。有观众当面告诉她最爱这场戏,姚晨点头说“这场戏非常严肃”。

如果一个女性舒展、绽放后,那她一定能照亮些什么。《一次疗愈》的拍摄在跨年的两天里进行,取景地在京郊一处林地附近,草木褪得只剩灰褐色,鸟儿倦倦的不肯高飞,远处冰层冻住了河水流动的声音,一切安静又缺乏生气。因为发电车有些问题,拍摄被推迟了一会儿,摄影机运动起来时,太阳已经西斜。姚晨的戏份是打开车门走出来,镜头里,她轻轻吸了口气,眼睛向左右一打量,笑着说“你这地方不错呀”,黄昏前暗淡的院子就叫她给点亮了,月亮已爬上树梢,但表演的灯塔正在照亮所有。那一刻,她是心理咨询师清风,一个引领别人看清内心世界的角色。

戏好已经不是姚晨最鲜明的特色,过去几年,她扎扎实实演了几位锋芒毕露的女性角色,让人无法忘怀,忍不住把角色们的那股劲儿跟她本人联系在一起。《找到你》的李捷、《送我上青云》的盛男、《都挺好》的苏明玉、《摇滚狂花》的彭莱,当聊起这些作品角色和她生命的关系时,姚晨更像是融入其中的角色,宏大的人生命题仍需要不断地持续探索。但再想想,她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电影更像是我对人生的一种记录方式,或者是我对人生的一种想象、寄语和思考。”

套用《一次疗愈》中的设定,姚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捷、盛男、苏明玉、彭莱都跟着她走过一段人生,或激流勇进,或跌宕起伏,或至死方休,总之你拽着我,我托着你。“她们是我,也不是我。”她在人家的故事里经过,人家也给她的生命留下点痕迹,迎头碰上,转身离开,依次把她交给下一个。回头再看,如同一场芭蕾组舞,舞台中央正是自由舒展的姚晨,安静且迷人。

创作习惯

虽然是一部短片,但《一次疗愈》原本的故事体量并不小,男女主人公均有各自的秘密和伤痛,他们有着难言的交集,在故事结尾分别收获疗愈。制片人王珊与VOGUEfilm合作过《花的游吟》《秋天的秘密》,她说《一次疗愈》剧本的长度、戏份均比前两部多。姚晨看完剧本时察觉到了这一点,担心原始命题在短片的体量内难以说清,建议更轻盈一些,她提出了双重人格的设想。这与导演左沁姝最初的设想其实正相契合,她难掩欣赏地告诉我们,“姚晨对剧本的核心抓得非常准。”一拍即合的前提下,影片风格由此从叙事化转向了概念化,但结构和内容又得到了妥善保留,反转和悬念依旧存在。

很多演员似乎不敢,或者不愿意对剧本提出看法,但姚晨习惯说出自己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如此。“我不是成为成熟演员以后才跟导演去聊剧本、聊人物、提建议,我的创作习惯一直就是这样子的。”

谈到创作,姚晨有传统学院派的作风。她常说一个词“田野调查”,英文译作field research,百科上解释为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具体到姚晨的田野调查,是实打实结识几位销售总监,跟在身后观察对方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在饭局上怎么起话头聊天,这是为明玉做的功课。实地调查完,她跟剧组商量,明玉不太可能穿大牌服装,高跟鞋换成平底鞋更合理,口红颜色也应该平淡些。于是,苏明玉叫人看着眼熟,像真有这么一个销售总监在六亲不认地一路直冲。

往回看,中国影视黄金时代塑造了这样的姚晨。在她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些年,互联网和大数据尚不发达,创作者不受制于算法迎合观众,他们岂止把握时代脉搏,甚至可以引领全新的审美和思潮,创作的内容多元百变,但创作的方法朴素如一。姚晨由此养成了独立思考、不断发问的创作习惯,而且她对角色有一种全方位的敏感。拍《潜伏》时,她希望减少翠平旗袍的数量和穿旗袍的频次,因为翠平不会这样穿。故事结尾是翠平和余则成的分别,剧本写着翠平在此处落泪哭泣。姚晨哭着演完觉得不对,因为这时的翠平坚信几个月后能与余则成重逢,她并不知道这是永别,所以不会哭。导演认可了这个提议,翠平怀着希望跟余则成挥手告别,没有泪水,却更显命运唏嘘。

去年着实让观众心头一震的《摇滚狂花》,讲了普通大众不太熟悉的摇滚乐队,姚晨说:“我恰恰想让这个人物是食人间烟火的,而且是非常接地气的,我希望大众能跟她建立起共情。”创作初期她跟导演沟通这个想法,并达成了共识,这才有拿着塑料袋在婚礼上装菜的彭莱,去早点摊吃包子的前摇滚明星。彭莱有飞扬庞杂的精神世界,也有落在尘土中的生活质感。姚晨接得住这些角色,因为她从心底去贴近她们,不留距离,不设防备。

选择

姚晨不是一个高产的演员,在凭借《潜伏》成为一线女星的14年里,她只主演了6部剧。电影的数量更多一些,在拉长的时间线里映照了这个行业的市场变化。舆论场会自然形成简单的共识,姚晨被列在“爱惜羽毛”的名单里。观众看到她的名字,通常会多出几分信任。但姚晨自己有把刻度尺,她爽朗的笑声从电话那端传来:“我也演过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吗的戏。”不满意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从反方向让她更认识自己。

姚晨在2016年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坏兔子影业,向市场释放了一个成熟女演员不愿凑合演戏的信号。几年过去,她夯实了自己的新身份——监制。这个名片下最新面世的作品是《脐带》,去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分别亮相,斩获了金椰奖的最佳技术奖。影片在内蒙古取景,内涵深邃。一个音乐人回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身边,陪伴她寻找丢失的记忆,一起面对生死抉择。

姚晨说这是一部艺术电影,探讨了生死观和母子亲情,极具诗意。“纯艺术”,听起来在商业道路上不会太容易,姚晨也笑着叹气:“我们当然也希望艺术电影能够有好的商业反馈,但目前为止确实很难两全。

在两难里面,她做的选择似乎更难。2021年《脐带》在内蒙古拍摄了40多天,姚晨作为监制几乎全程在场。草原的风烈,撞得人站不稳。车常陷到泥坑里,制片组场务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修路。剧组炖肉,引来过草原群兽的窸窣躁动。大雪、厚雾、阴雨、烈日,瞬息万变的天气让不到一百人的剧组深刻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在海南岛电影节的映后,曹郁说:“这是我拍过对于摄影师来说最困难的戏。”

万幸,大自然也给了馈赠。开机前,导演乔思雪在草原上碰到了两棵缠绕的榆树,一棵已经死去,一棵仍在生长。不知它如何落在此地,哪年开始发芽,在漫长的岁月之后,有人发现了它,孤零零的它契合了一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到杀青那晚,剧组赶上了超级月亮和月食,最后一个镜头拍完,月牙变成了满月盈挂空中,似乎有天意在成全和见证。

姚晨回忆拍摄《脐带》的经历,声音里都是感慨,“每天奔波在路上,顶着严寒,总算是把这部戏拍完了。”对于庞大但经历了低潮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姚晨创办的坏兔子影业并不是一家大公司,在艰难时刻仍然遵从内心,她有一种排除杂念、活在当下的勇气,“想清楚我们自己内心的第一需求到底是什么,选择就不难做了,我们想做符合我们自己价值观和趣味的影片。”她不去想宏大的命题和遥远的命运,需要做的,是珍惜每一个来到身边的故事,负责任地拍好,完成,然后送它去更远的地方。无处借力时,她自己就是那阵风。

/陈飞宇:

向内生长/

陈飞宇在出道第一年时参加过VOGUEfilm的首映,那年他17岁,刚刚步入演员的世界。时间跨过五年,他主演了VOGUEfilm的《一次疗愈》,这是一部关于内心世界的短片。在过去的2022年里,陈飞宇也更加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和表演,此时此刻,他比过去每一次都更加了解自己。向内生长,仍是他未来想探索的命题。

撰文:空山

印花衬衫、牛仔外套 均为Ximonlee

向上滑动阅览

热爱

2022年最后一天和2023年第一天,陈飞宇都在片场度过。《一次疗愈》第一天的通告单上写着演员8:45入场,第二天陈飞宇在午夜之前杀青。两天,两个场地,两种人格。角色在黑白之间转换,陈飞宇的活力和热情始终释放。

导演在对讲机里问“飞宇要不要来看下回放”,他隔着老远答应一声,侧着身快步穿过走廊和人群,弯腰站在监视器前审视自己的表演。这个过程有时会花点时间,有时眼神一碰或点一下头,一段表演就通过且被保留了。

一天之内,陈飞宇反复在走廊上穿过。在片场工作的人应该明白,重复是这里的高频词汇。心理咨询室的内景,陈飞宇眼睛里反射出了灯光架,穿帮,再来一条。走位和镜头运动搭配得有点瑕疵,再来一条。一切基本完美,但要再保一条。

现场要保持通风,屋子里很冷,只有镜头拍到的区域是故事中的心理咨询室,镜头之外站满了工作人员。灯光架、摄影机立在一旁,麦克风垂在他的头顶,搭词的工作人员语调平淡,摄影师盯着镜头,导演在看监视器。陈飞宇假装镜头外的一切不存在,假装自己并不寒冷,在16:9的画幅中一遍遍演绎男主角冉迪的台词和动作。

作为旁观者,很难理解表演这份工作的乐趣。而陈飞宇身处其中五六年,有自己的态度和体悟:“我没有把表演只当成工作,因为每天拍戏就是演员的生活。”语言是一种有力的暗示,他不愿意说今天自己在工作、自己的工作是演戏,因为工作有时意味着硬性规定,工作有时会变得乏味,而他怀着热爱和敬畏进入了表演世界。“如果没有热情,我觉得宁愿就不做。因为如果没有热爱,其实我仅仅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这话从一个22岁的年轻人口中说出,令人羡慕、欣慰,甚至惭愧,他没有枷锁,他在畅快地体验人生。

《一次疗愈》的导演左沁姝和陈飞宇第一次合作,她真切感受到了陈飞宇的敬业与热爱。剧组在深夜拍的最后一场是撞车戏,摄影和剪辑将用电影魔法创造出一个人开车撞向自己的画面。撞击的镜头,一开始用推轨摄影机模拟,但速度不够。剧组讨论要不要使用真车搭载摄影机拍摄时,陈飞宇没有犹豫,他愿意尝试。烟雾之中,他露出微笑,等着那辆车冲向自己。拍摄过程中左沁姝的心一直悬着,车子最后离陈飞宇大概只有一米多。

他在采访中避谈这些细节,只说“这都是应该的”。

成熟

《一次疗愈》中,冉迪被设计成双重人格,一黑一白。在陈飞宇看来,冉迪更像是呈现出了性格中的两个对立面,一面喜欢阳光但有些腼腆,一面利落大方却又孤僻。

陈飞宇也用黑白来形容自己的性格,不指向复杂,指向简单。“我比较直接,现在越来越不会拐弯抹角,直接一些会比较轻松。”是因为更自信,更有底气了吗?陈飞宇摇头,这和生活有关。他朋友不多,也没有过多的社交活动,在简单的生活里,一个人不太习惯也不太擅长处理特别复杂的人际关系。

坐在休息室里,他很诚恳地说:“我觉得人越长大越难交新朋友。能交到一个新朋友,还是一个好朋友,其实挺难的。”这段回答让房间中的大部分人共鸣点头,这更像是一个共同的生命认知,但陈飞宇似乎知晓得太早了。

姚晨对陈飞宇的朋友圈印象深刻,“他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歌曲,从他听的那些歌你就会想,这么年轻的一个孩子,他心里的旋律已经很丰富了。”

如姚晨所讲,陈飞宇常显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当我们谈论表演这门艺术时,他会说:“一个人、一部作品,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这个认知是他建立表演体系的第一块砖。决定接演一部戏之后,他会从人物小传开始,捋清人物关系,明确人物背景和社会定位。他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格外强调一个角色在社会里的位置,因为这决定着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语言体系等方面。

除此之外,他迷恋角色的神秘感,神秘并非指剧情上的悬念和反转,而是人物隐藏起来的真实。《点燃我,温暖你》中的李峋就是一个神秘的角色,读剧本时,陈飞宇常常内心发问,李峋又去哪儿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在相当长的剧情里,李峋的内心世界都是被隐藏的。“他没有把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现给所有的人,日常生活中,他有一个自己的状态,我觉得那是一个壳。他是一个有缺陷的人物,某种程度上说,有神秘感的角色,可能都不是完美的。”

年轻的陈飞宇站在一个隐形的坐标轴上,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眺望人物。既探索个体内心,也找寻微观位置。

了解

“你知道李峋刚刚被评为‘2022年热搜最火角色’吗?”

这个消息在陈飞宇下午拍摄的时候被公布,一直忙于工作的他尚不知晓。他有些怔住,茫然看着记者,好像在消化这组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过了几秒,他脸上泛起一个惊喜但克制的笑容,像一个得到夸奖但不想流露喜悦的小朋友。

“人物演得好”是他最希望看到的评价,因为这涉及到演员的本质。李峋大受欢迎,证明了陈飞宇的表演,热烈的喜爱与注视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围绕着他。陈飞宇对名利场、舆论场的认知,大约比同龄人更深刻。被掌声包围的日子,他保持着心态的平和,反而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些,接到剧本也会看得更仔细。好演员的道路艰难漫长,需要一部部扎实的作品向前延伸。他想了一想,生活和事业也没有发生巨变,只是剧播期间多了些有趣的宣传活动。接下来他将进新剧组,照常拍戏。

现阶段,陈飞宇对当下的自己适合什么角色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看来,演员似乎是一种无限挖掘自我、充满挑战的职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面,我觉得不是每一面都能在日常中展现出来。所以演员每接触一个角色,其实就需要去探索自己另外的一些样子。”

同时,他理解演员是被动的,是巨大的作品版图上的一块拼图。表演,一部分被留下,排列在了空白之处,一部分被抛弃,排除在有限的作品体量之外。挑选过程是导演和剪辑的艺术,演员则进入了观众的位置。所以,生活上洒脱简单的陈飞宇,在表演上时常纠结,“比如有的镜头可能没演好,或者没有真正演到我自己预想的样子,但不是每个镜头都有次机会去重新尝试。”表演的过程里,他也慢慢发现自己是一个能及时调整的演员,他争取去看回放,接收导演的反馈和信息,及时调整。

最初接触表演时,陈飞宇对演员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过去几年的表演生涯,他视作实践学习的过程。表演是什么,演员这个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陈飞宇还在探索。

他说,进入每个剧组、每个团队、每个环境,都需要适应,有时甚至会紧张。但当这些发生时,他已经在去往内心神圣的表演殿堂的旅途上了。

/左沁姝:

乐观方能前进/

左沁姝上一次执导短片是八年前,离开导演椅的日子,她以制片人的身份闯出了一片天地,并接受了行业的锤炼。似乎没有什么能打倒她,问题一定会解决,乐观方能前进,在影视路上的她从未停止奔跑。

摄影:石慧君撰文:空山

条纹连衣裙Judy Hua

向上滑动阅览

乐天派

午后3点,《一次疗愈》的拍摄又一次推迟了,发电车似乎有点问题,灯光没办法用了。工作人员三三两两坐在京郊的院子里,等待问题被解决。这是两天拍摄周期中的最后一个下午,太阳将在5点半左右落下,需要日光和辅助光的那场戏尚未开拍。一点焦虑弥漫在寒冷干燥的空气中,一个拿文件夹的女生走过:“没事儿,导演是乐天派,她说肯定都能解决。”

这句话在半小时内被验证,工作人员在同一时间奔跑起来,挪车、拉线、布轨,一个年轻的师傅敏捷地攀上灯架,伸手推动组灯的角度,光照在了陈飞宇脸上,对讲传来询问:“导演,这光可以吗?”

“非常好。”左沁姝坐在监视器前,声音柔软地回答了一句。她瘦瘦的,穿着一件厚厚的白色羽绒服,兜帽上竖起两只兔耳朵,显得可爱且治愈。片场有时像风暴中的一艘船,紧张、危险、多变,在这场极速的冒险中,左沁姝好像很自如地掌住了舵。

她眼睛亮亮的,爱笑。第一次见左沁姝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女生已经以制片人的身份制作了5部真人长片和2部动画长片。过去几年,几亿资金从她手中经过,伴随出现的还有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

拍一部院线电影时,开机前一天,主演突然告知无法到场,何时能来不确定。对于人员、设备、场地全部就位的剧组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几番沟通没有进展,左沁姝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做出决定:“没关系,不合作了。虽然Ta是最合适的演员人选,但这个时候必须做出决断。”意料之外,这个决定将一切拉回了正轨,主演重新调整安排,在最短时间内进组,超出预期地完成了工作。

过去的一切经历锤炼了左沁姝,她开朗爱笑,坚信问题一定能解决,工作中几乎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甚至有影视行业的前辈调侃她:“你的问题是过于乐观。”但她有一个绝对的底线——电影必须拍完。她相信,在电影行业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遗憾是电影的美学之一。

不过,她同时也是准备最充分的那个,《一次疗愈》开拍前,她画了所有分镜,但并没有全部用到。我们最终在现场看到的剧本,是她不断优化后的第18版。左沁姝拥抱片场的二次创作,这种变化让她兴奋。“如果最后呈现的和前期设计的一模一样,我会觉得好像跟我做动画电影差不多了,它会减弱导演在创作中的一部分发挥。改变,也许会更好,也许会更坏,它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会让我很兴奋,觉得很刺激。”

《一次疗愈》在一个壁炉前迎来重场戏,这将揭示故事的真正秘密——双重人格。拍摄时已经是1月1日晚9点多,时间极度紧张,情节又要求演员、摄影、灯光高度统一配合,左沁姝原本设计了四五组镜头,但几乎无法实现,她当机立断推翻了全部设计,重新根据现场做最精准迅速的安排。

姚晨和陈飞宇都欣然接受,大家一起讨论走位,包括美术场景上的临时调整,最终这场戏的顺利超出预期。左沁姝回忆这场戏的时候依然兴奋:“可能有一点点遗憾,但核心的东西呈现好了。而且我们后面用了很多镜子的反射,有重影,有双重曝光,绝对非常好看!”

行动派

左沁姝是跑步式进入电影世界的。

高中毕业后她来北京读戏剧影视文学,看专业名,她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都集合了,后来才意识到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编剧。“我发现自己写完东西如果不拍出来,其实就是放在抽屉里的纸。”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左沁姝就拿了台DV,找同学一起拍短片。她给自己的任务是,课业之外每个学期拍一部短片。剪辑、后期、特效,都是自己在网上研究的。

因为自己学校的电影课不多,她在豆瓣找到一个课程表分享小组,把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学院所有的电影课程都记了下来,自己排了一个课程表,经常坐公交车去其他学校蹭大课。后来申请到了美国的奖学金,她出国念电影研究生,闲暇时去后期工作室打工,学习剪辑软件AVID、达芬奇调色,甚至靠接后期制作的工作养活了在美国的自己。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在十几岁的夜晚偷偷看了《天使爱美丽》的DVD,在那个夜晚,湖南株洲小城的一个女孩接受了难以言喻的电影启蒙,“如果有一天我能做这样的东西多好啊!”

在左沁姝的身上,想法、情绪都能迅速转化为行动和创作,《一次疗愈》的故事就是这样诞生的。剧本写于去年11、12月,这两个月像在黑暗中坐过山车一样,我们的生活经历了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变化,很多人陷入情绪低谷,又逐渐走进光明。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但凡觉得自己心里不太舒适了,我就会求助,找心理医生或朋友,把自己调整过来。所以写《一次疗愈》的时候,出发点是想让人看到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其实是可以被疗愈的。”她给男主角设计了两个人格,一个黑暗的,一个光明的,最终两个人格和谐共处。

左沁姝人生中也有过抑郁的、纠结的时刻,那和性别有关。她自然而坚定地相信男女平等,而她进入的行业,是一个长期由男性主导的帝国。在这里,制片人、出品人、影业高层通常都是男性。在片场,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往往也是男性。

左沁姝总会问“为什么”,现在回看,她把这段疑问看作是接纳的过程。当时上摄影课,没有办法轻松扛起沉重的胶片摄影机,她是无法接受甚至崩溃的。客观的体力差异,都让她感到痛苦。

她性格强烈,行动又迅速,最叛逆的时候不穿内衣、不化妆,想证明自己跟男生是一样的。过了很久,她才平静地接纳,男女当然不一样,但这不妨碍女性的优秀。作为女性制片人,出去谈工作,对方往往会有一种微妙的质疑,左沁姝最开始是介意的,现在已经完全放下,“因为只要他给我 5 分钟,我来跟他沟通,我相信他的质疑是可以打消的。”

这两年舆论场上涌动着一些对立的情绪,左沁姝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消耗。她说:“我并不希望自己只是心中愤愤不平、嘴上说说而已的状态,我要用我的行动和作品去说话,这其实是最有力量的。”而她将独立执导的长片,已经在筹备阶段了。

哪些导演和作品塑造了你的审美?

对我审美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的导演,我非常喜欢他的调性和表达;一个是韦斯·安德森,他俩的所有电影我都会看很多遍。对于自然光的使用,对于色彩的浓郁度,在画面呈现上对我影响还是蛮大的。我也非常喜欢苏联的一部电影《石榴的颜色》,还有一定要提的塔西姆·辛的《坠入》。这些都是偏美学的。叙事上喜欢的导演就太多了,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等,我剧本上的反转有一点点这种架构,当然人家是很厉害的导演。

拍电影或者创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一个剖析内心,寻找“我是谁”的过程。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写作还是拍电影,我都是在寻找跟我有共鸣的人。如果观众看到我的作品,他们喜欢,或者他们有反馈,我觉得这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但是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因为创作一定是把自己撕开了,一定是把最内心的东西拿出来。任何一个导演的作品,一定会反映这个人的审美、趣味、欲望,是一点都骗不了人的。展开的过程不那么简单和容易,因为大家都有秘密,也希望自己呈现出来是完美的。但如果进行创作,这样子就不行,要一边撕裂,一边展开,最后去寻找同类。

这次和VOGUEfilm合作,感觉如何?

VOGUE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从前期沟通上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还有拍摄前的造型建议、参考片、场景选择,尤其是确定演员、联系演员,帮我解决了最难的部分。合作下来大家都很nice,又专业又有品位,我甚至觉得是不是要提升一下我的时尚品位,哈哈哈。

/王珊:

帮助表达者去表达/

在《花的游吟》和《秋天的秘密》之后,王珊第三次以制片人的身份与VOGUEfilm展开合作。短片《一次疗愈》讲述了一个心理治愈的故事,在生活工作中温暖人心恰恰是王珊的习惯。她站在一个不直接表达的位置,却始终坚定有力地用她的方式,创造着温情涌动的电影力量。

摄影:石慧君撰文:空山

深棕西装外套Jacques Wei

向上滑动阅览

厚积薄发

王珊喜欢热闹和张罗。在朋友那,她擅长攒局邀大家相聚;在家人那,她能完美安排旅行计划。这几乎让她天然地适合制片人这项复杂的工作,采访时她甚至笑着说:“越杂乱越给我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这个年轻女孩在海内外都有制片经验,《明日情缘》登陆过圣丹斯电影节,《天·火》在内地拿下近2亿票房。她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制片经验和哲学:“困难都是有分类的,在经验积累之后可以预见,或者可以了解问题的本质,它表面可能是这样,但核心问题是别的。”这些年的工作积累让王珊逐渐意识到:制片的确是一个越做越好的工种。

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王珊通常会有一个秘诀,“我会先笑。”这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的身体秘密,牵动嘴角、露出笑容,可以反向刺激自己的多巴胺,使心情瞬间变好,问题就不再可怕。“面对大家之前,先调整自己。自己先稳住了,比什么都重要。”

王珊几乎像水一样,包容接受整个项目、整个团队的种种变化。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她并没有这么平和。但一切换到工作,心态就变了,因为出发点不一样。王珊坚持一个原则,制片工作以“支持创作”为出发点。

这个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制片专业的女孩,在进入行业之前就校准了自己的方向:“我更适合去做帮助创作者表达的人,把大家都聚在一起,从无到有地推动电影诞生,我很享受这些,也蛮感恩自己的性格和工种挺匹配。”

不过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她还带着一点性格里的骄傲和坚硬,也曾以不那么巧妙的沟通方式拒绝过某些工作方式的变动。但时间迅速让她理解,电影是最需要协作的艺术产品。“所以很多时候要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很多东西自己发酵一下,要更柔和一些。我的成长,可能还是怎样好好沟通和协调的成长。因为所有事情都是人才能完成的,和人打交道很重要。”

她自己的成长和经历,完美验证了她的观点:制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工作,越往后走,经验和阅历越是助力。

电影的力量

王珊开始大量看电影,是为了跟暗恋的男孩有共同话题。那个男生喜欢《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一个懵懂的中学女孩为此做了大量电影功课,暗恋的情愫可能慢慢淡去,但学电影的决心迅速出现,她也渐渐感受到了电影无与伦比的力量。

让王珊印象深刻的一部作品是《大鱼》,这部电影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重新去理解自己的至亲。这些年因这部电影流动的所有情绪最后化为她对电影的一句告白,她严肃且走心地告诉我们:“电影确实有改变我们生命的力量。”

真正进入电影行业,王珊也想切实地创造出这种力量。谈到职业目标和理想,她不假思索地说:“做出打动人心的好电影,做温暖的商业类型片。”她渴望给观众带去一些精神上的启发,电影被更多人看到,也至关重要。

在制片行业,她以著名制片人耐安为偶像。提到这个名字,王珊在沙发上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耐安老师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以电影艺术为先的制片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电影的层面,我都很崇拜她。”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了5个多小时,王珊借用《阿凡达》中的台词“I see you”来形容耐安,“她能够看见你。”耐安堪称海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的制片人,近几年也在不断支持青年导演,全情投入电影事业。

像是有一个光荣的使命落在肩上,王珊谨慎地踏出每一步。开发项目的同时,如若接到工作邀约,她会慎重地斟酌作品和即将合作的团队,内容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合作方是不是同路者?这是她率先考虑的问题。

这次与VOGUEfilm合作《一次疗愈》,她和导演左沁姝在2015年就已相识,两人因为喜欢同一部小说而结缘,她们同时也在合作院线长片的项目。幕后团队则主要来自《花的游吟》和《秋天的秘密》的原班人马。短片的一个挑战在于团队磨合,《一次疗愈》几乎没有遇到这个问题。

短片不会在院线发行,不谋求商业回报,使这一形式的创作变得更加纯粹,更加追求艺术和风格。王珊格外享受这个过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拼命努力,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很燃。”

燃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行为状态,燃烧热情、生命和时间。当作品真正面世,成就感也格外强烈。“因为创作电影周期很长,所以绝对不是金钱上的那种成就感,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很苦地度过这个周期。”哪怕是短片《一次疗愈》,从筹备到拍摄,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做电影和赚钱绝对是两码事。”但在真正的热爱面前,早已明晰的道理对王珊而言,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一次疗愈》是你和VOGUEfilm第三次合作了,VOGUEfilm持续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VOGUEfilm是很唯一的存在,结合了电影和时尚,市面好像没有别的平台做这样的片子。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了那么多艺术元素的产物,时尚也是结合了非常多的文化,这两者放在一起,给人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体验是很震撼的。

再有就是给创作者的空间持续扩大,而且有了主要支持女导演的变化,我觉得特别好,发声的机会很重要,大家都在埋头耕耘、在积累,但她肯定需要这么一个平台。只有做这件事情的人多了,才会有货真价实的女性作品。

过去几年女性题材似乎成为一个风潮,但非常优秀的作品依然不多,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我觉得这和某段时间市场密集做一个类型是相似的,这不是女性作品独有的。从创作角度上讲,女性题材可能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有起伏,但一直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你觉得一部好的女性题材作品至少要满足什么条件?

真实。像很久以前的《末路狂花》,它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呈现了女性角色的不完美,只要我们开始接受这个女性不完美,觉得她很可爱、真实,我认为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摄影:Lemon Luo

造型:赵慧 Michelle Zhao

编辑:张静 Mia Zhang、贾红玉 Harriet Jia

制作:王珏 Julie Wang

化妆:唐毅(姚晨)、唐子昕(姚晨)、

大涌(陈飞宇)、王亚飞(陈飞宇)

发型:贺志国(姚晨)、

大涌(陈飞宇)、王亚飞(陈飞宇)

美甲:龙庆双

时装助理:周昕怡、韩子晴、林泽恺

统筹助理:Wendy Wang、李都

场地提供:北京王府井文华东方酒店、

Dong Garden

器材提供:东西影棚

设计:小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