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Art Club |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展览?
Art 艺术

Art Club |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展览?

中国艺术现场——从绘画到AI影像

同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历史并不算悠久的命题下,艺术家们的创作路径也因自身所处的时空环境、个人的兴趣、选择而大相径庭。

过剩的艺术展览乱象下,了解和学习当代艺术的不二途径,就是在作品的现场,尝试走进一位独立艺术家较为完整的创作历程——本期Art Club选择分享正在展出的三位艺术家个展:浦东美术馆的“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松美术馆的“毛焰”个展以及START星美术馆的“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六 aaajiao:薄膜”,它们都呈现了艺术家跨越职业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

从这三个展览中我们不但有机会纵向了解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历史,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同一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不同走向,代际间显著的差异,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对各自的媒介、艺术语言进行探索和打磨。过去几年的尝试已经印证,线上展览和数字作品都替代不了实体艺术现场——正如思想家本雅明所说,“灵韵”代表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唯有在现场看到艺术作品,才能感知到这种审美的愉悦。

“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

浦东美术馆

展期:2023.09.27 – 2024.03.08

曾梵志已经多年没有在国内举办大型个展,本次回归选择了年轻但实力强劲的浦东美术馆。“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呈现了他35年间所创作的60余幅代表作,构成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回望早期”、“不同路径”、“有如冥想”和“超大尺幅”四个单元。

展览由浦东美术馆与曾梵志工作室联合制作,总策展人为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馆长法布里斯·赫尔戈特(Fabrice Hergott)。展览囊括了曾梵志的早期习作、集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2000年开始创作的“抽象风景”系列以及贯穿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静物”与“肖像”实践。曾梵志创作于2019年至2023年的全新系列“闪烁绘画”本次也在浦东美术馆进行了全球首展。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5 第11号》,1995,布面油画,180 x 150 厘米

“过往与此刻”无疑是一次全面了解曾梵志创作脉络的机会,就像所有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并持续创作至今的当代艺术家一样,曾梵志的创作本身就是中国当代社会、当代艺术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产物。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油彩质感,用笔粗犷且富有表现力,图像的选择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感、象征性和讽刺意味。极具批判性的“面具”系列中对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探讨,以及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医院”系列也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艺术家自身需要跨越的“巅峰”,同时需要克服的还有市场以及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对创作产生的影响。

闪烁绘画系列局部图 ©️2023 Zeng Fanzhi

我们可以从本次首展的“闪烁绘画”中看到艺术家对新绘画语言的探索。在不同距离尺度上(浦东美术馆宏大的展厅空间也为此提供了可能),这些由无数油彩“点阵”组成的作品,包括对户外风景主题的选择,自然可以让人想到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似乎也提示着现代彩色印刷技术当中的CMYK四度色彩空间,甚至还具有电子时代图像尖锐的碎片化特征,共同指向了图像与其基本构成语言之间的关系。

“毛焰”个展

松美术馆

展期:2023.09.23-12.20

正在松美术馆展出的“毛焰”个展由崔灿灿策划,利用了松美术馆的十三个展厅,呈现了艺术家跨越26年的近百件作品。展览并非采用时间顺序逻辑的回顾展,而是试图以媒介、语言、题材的变更等线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穿插切片,呈现毛焰不同系列间的工作方式和化学反应。

毛焰,《椅子上的托马斯》,2009,330×200厘米,布面油画

毛焰以善于捕捉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和情感的写实主义肖像画著称,作品具有丰富的细节和惊人的表现力。但也正如同展览的开篇单元“时间中的疑问”中四件迥异的作品《椅子上的托马斯》(2009)、《小明No.2》(2013)、《无题 No.3》(2015-2018)、《青年》(2017)共同勾勒的画面一样:多年来毛焰的创作在名为“肖像”的主旋律中,在它们黑灰的色调下,试图解决的问题远比人们印象中来的更为复杂:作为肖像的肖像、和作为绘画语言躯壳的肖像,与肖像相对的抽象,以及综合过往经验的肖像……

毛焰,《椭圆型肖像——吉米·格兰特》,2010,72.5×53.5 厘米,布面油画

4号展厅中集中展示了十余件托马斯系列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理解毛焰在过去多年来是如何沉入与自身的对话之中的。1998年,毛焰开始了托马斯系列,并一直延续至今。作为“90年代第一个反复描绘西方人形象的中国艺术家”,毛焰对托马斯的描绘在初期也可以被冠以具有彼时时代意义的解读——东方艺术家以西方油画技艺展现对西方的凝视。毛焰笔下的托马斯的异邦人(alien)气息是政治身份意义上的也是纯形象意义上的。

然而,托马斯系列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让毛焰似乎远离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出现过的潮流。时过境迁,对托马斯系列的坚持让艺术家真正关注的内核:对自身绘画语言的搭建和痴迷显现出来。例如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托马斯肖像 No.3》和《托马斯肖像 No.4》几乎是同一个画面在构图上稍有调整的两种版本,模特双手与头部的角度的微小变化显然产生了两种对艺术家来说都足够重要、难以舍弃的效果。

毛焰,《无题》,2015 - 2018,55×75 厘米,布面油画

在本次展览中除了人物肖像与抽象绘画外,还可以看到毛焰不常集中展出的纸本作品以及静物和风景绘画,它们揭示了毛焰长久的创作历程中不同的面向,也为观众了解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多样视角。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六 aaajiao:薄膜》展览现场,摄影:JJYPHOTO

START星美术馆

展期:2023.08.27 - 2023.11.15

“艺术家谱系研究”是自2018年START星美术馆筹备期间发起的项目,展览“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六 aaajiao:薄膜”呈现了aaajiao的8件装置及影像作品。

aaajiao出生于1984年,这个年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也恰好赶上了所谓“千禧一代”的开端。

aaajiao, 《长城⻓》,2010,不锈钢,热敏打印机,热敏纸,来自Great Fire Wall的禁止网站列表,76 ×30 × 280 cm,摄影:JJYPHOTO

作为与计算机科技、互联网共同诞生成长的一代人,同时也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艺术家,aaajiao的作品在内容与媒介上皆呈现出显著的技术与互联网的影响,他关注新的技术及媒体环境下的文化政治现象,以及在愈发快速的技术更迭环境中,人的自我存在与情感联系。

诞生之初的互联网世界几乎开辟出了一片跨越所有物理障碍与资本逻辑的处女之地,然而这种状态并没能维持太久,资本与权力很快就进入这片真空的领域,控制出现了。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长城⻓》用热敏打印机打印出Great Fire Wall所禁⽌⽹站,长长的热敏纸软塌塌地堆在地面,是信息时代抵挡外部“入侵”的力量的电子长城,虚无且强大。

aaajiao, 《NTFs_aaajiao》, 2020-2021, 加密, zip 文件



对信息技术抱有兴趣的艺术家,往往会尝试将最新的技术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NTFs_aaajiao》试图探索加密经济的交易规则如何重新形塑古老的艺术品流通模式,这件作品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咒⽂》这件创作于今年的最新作品使用AI算法生成了一段影像,画面中的卡通女孩用可爱但机械的声音说出一些词汇:toxicity、masterpiece、best quality、long eyelashes、detailed eyes……这些正是艺术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女孩形象所使用的词汇。过去人类与计算机沟通所使用的抽象的、纯逻辑性的程序语言,如今因为人工智能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的飞跃而变得越来越自然。女孩仿佛朗读着自己的基因密码,是一段剖白,又何尝不是一段先于自我存在的预言。

aaajiao, 《ddrk.me》 2021, 薄膜,保护膜上UV, 尺⼨可变,摄影:JJYPHOTO

最后回到展览开端处的《枯山水》(2014),这件装置作品源自aaajiao在创作中一直思考、探讨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它与原本的枯山水一样,都是“现实中的虚拟物”。与现实世界之间无形又不可跨越的“薄膜”可能就是一切电子信息技术创造出的全能神最后的软肋,也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编辑:Maya MA

设计:冰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