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在她身上总能看到自由
Health Code

在她身上总能看到自由

哪怕这些年一直处于半隐退的状态,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她的偶尔出现,却依然得到最多的关注。

王菲还是那个王菲,大家总会这样感叹,她的嗓音被太多人喜欢,穿衣如今仍是模版,而最让人记得的,依然是她的性情,自我,耿直,不刻意。

最近看到王菲的一个陈年采访,主持人问:“你有压力的时候怎么化解呢?”,她淡然回答着:“我会观察我自己的压力,分析它从哪里来,其实人有压力无非都是一个自我的体现,就是太注重这个‘我’了,把‘我’看得太严重,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压力。”

王菲《浮躁》专辑封面,这张专辑是王菲公开场合承认过自己最满意的一张专辑

虽然不能凡事都做到无我,但如果能注意到“过多的我”就会轻松很多。这是王菲的豁达,无论什么时候都清醒又通透。事业早已行至巅峰,感情果敢随心,次次入爱河,又次次从不合适的爱中全身而退。她的洒脱和随性,怕是如今太多人想要习得的本领。

在王菲的歌里,我们听到快乐、有时又低吟寂寞、歌成为一种表达,指向内心的或喜悦或压抑,我们在听歌,却也在听某种情绪。

万众瞩目下,王菲的压力自然与常人不同,但她吟唱的“情绪”却又是人人都在经历的,前阵子看到网上有人说起,相比情绪稳定,他更想做一个“情绪自由”的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当情绪来临时,怎样面对它。

前段时间美剧《怒呛人生》(Beef) 以“适合东亚人观看”的剧本收获豆瓣8.7高分,主角艾米可谓活出了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事业成功,伴侣善解人意,有自己名下的房产,还育有一女。

《怒呛人生》(Beef) 剧照

然而尽管如此,压抑、焦虑、愤怒也像叮咬野马的蝙蝠一样缠住了她——“安利给每一个不幸福的人”、“成年人靠发疯来维持情绪稳定”……翻翻影评,就知道艾米绝不是什么完美的化身,甚至整部剧可以总结为“由一次开车时的互呛引发的蝴蝶效应”,长期的自我厌恶让她一次又一次崩溃,外人看来美满的生活也随之分崩离析。

《怒呛人生》(Beef) 剧照

沮丧、愤怒就等同于失败吗?情绪爆发和由此产生的反噬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在真正地理解“情绪是什么”之后,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像《怒呛人生》的结局,欢喜冤家艾米和丹尼讨论起“无条件的爱”,通过真诚的对话,他们从彼此身上感受到了相似的痛苦,也因此卸下防备,握手言和。

《怒呛人生》(Beef)

心理治疗师路斯·哈里斯在其著作《幸福的陷阱》里曾对“情绪”做过一次定义:“情绪就像天气一样,一直持续且不断变化,它们持续起伏着,从微弱到强烈,从愉快到不快,有时是难以忍受的,有时则很寻常,没什么特别的。”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这才是事情的真相?对情绪的感受,其实是它穿过你身体的体验,纷繁复杂、难以描述,每种情绪都在传达相应的信息,不一定全面,但它会告诉你,此时此刻你需要什么。

你感到愤怒,感到幸福,或者感觉安宁平静,究其本质,是我们的身体状态、行为、信念以及周遭发生的事糅合在一起的产物,所有这些因素不断变化,因而情绪不断变化的状态才是常态。

《鸟类变形记》剧照

既然了解了真相,你会不会好奇:情绪从哪里来?它是在身体里凭空出现的吗,像某一类气体,在适宜的环境里忽然发生了化学反应?还是像“水-汽-云”存在着一个合理的推导公式,能够以严丝合缝的逻辑完成自证?这些答案都有可能成立,但“情绪”的源头并非仅有一处。

它来自身体的感受,来自脑中的想法。在众多积极心理学的书里,乐观的作者们总是会写道:“你的想法会改变你的感受”,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关键部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想法和感受会相互作用——你的感受也影响着你的想法。

《鸟类变形记》剧照

前段时间Coco李玟的突然离世再度激起大众对抑郁症的讨论,“想开一点就不会抑郁了”、“就是心情不好而已”、“生活过太好,太矫情”,误解依旧存在,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辨认想法与感受的关系,更谈不上对“抑郁”这一生理与心理双重病症有正确的认知。

尽管我们无法控制大脑里出现什么想法,但能就“下一步该怎么做”做出更好的应答:最有效的方法是和它们保持距离——不仅要对被引发情绪的现实进行思考,也要思考“思考”其本身——我们应尽可能自主地选择如何去应对情绪。

艺术家在创作巨幅作品过程中,会时不时后退一步,检查刚才细节之处的创作是否符合自己对整个画面的构想,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做一个“艺术家式”的停顿,后退一步,哪怕只有片刻,检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看看它们是否仍符合你对自己的预期,即便是在最不起眼的时刻,也会产生某种有益的影响。

美国传奇女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所画的花卉系列,想要看明白就不得不退后一步,“真正看一朵花”,被放大的、微观的、充满了隐喻的花朵。她晚年在新墨西哥州的画室也为观看画作留出了足够大的空间,以致有人形容:“她独自在世界的尽头作画”。

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与她的作品

《黑色鸢尾花》(Black iris III),1926年,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要知道想法并非事实,它由大脑产生,只是我们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审视每一个想法与自我信念的距离,将使我们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判断更容易被理解,但大脑的工作是尽可能多地为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也就避免不了它偶尔会“不负责任地”进行猜测和臆想,因此,审视“思考的过程”既是在还原事物原貌,也给了自己一个体会并理解情绪的机会。

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

不过,如果消极的情绪已经发生,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有限性,会很大程度帮助我们了解问题出在哪里。

“正念”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帮助我们练习对想法的观察,它让我们去察觉,并调集注意力于特定的一处——临床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将此比作“聚光灯”——“我们的大脑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而注意力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被聚焦,当焦点越窄,人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保持”。

Netflix原创剧集《冥想正念指南》(Headspace)便以简明易懂的方式科普了“正念”,一集20分钟,会介绍一个正念的技巧:开始练习、放下执念、感恩生活、接受压力、变得友善、关注身体、保持开放、释放潜能。

《冥想正念指南》(Headspace)剧照

正念并非静止,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中练习关注当下,将感官聚焦于感觉的来去,既不被感觉所困,也不会与之抗争,保持开放、好奇,不妄加评判,也不急于赋予行为意义。将正念付诸实践,在日常小事上也可轻松实现:

比如在走路时,脚踩大地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否有凸起的颗粒感,还是光滑的,或是柔软的?觉察行走时手臂的动作,不要改变,只是有意识地观察;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声音、走过的人,试着聆听和观察那些习以为常的场景,像个局外人,满怀意趣地去观看。

深受明星青睐的瑜伽也是一种能进入正念状态的方式,通过调整呼吸,觉察气息在身体中的流动,从而清理杂念。把瑜伽视为“一辈子的朋友”的王子文就发过一条微博,说:“如果你能控制你的心灵,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事,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你了。“

一直坚持练习瑜伽的王子文

正念是一个人的修行,它要求绝对的专注,有敏锐的感知力。但广泛地吸收和接纳,同样被证明有效——在各种体验中学习用以区分情绪的词汇,并为之命名。用来区分情绪的词汇越多,大脑就有更多的选择来理解身体中的感受和情绪,当我们能准确地描述一种感受时,身心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鸟类变形记》剧照

记得命名的用词要具体,注重那些细微的感受,一并描述出来;允许使用词义有冲突的情绪标签,“紧张又兴奋”、“难过但又有一点庆幸”,完整的表达将帮助我们在混乱中厘清头绪;无需区分对错,甚至可以自行创造,接受新的体验会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词汇。

所有情绪最终的落点都将是“我”本身,但这并不等同于要隔绝外界,把自己活成一座丰沛的孤岛。那些常说“我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的人内心不一定强大,说“你的意见对我很重要”也并不一定是为了取悦,我们的情感列表里除了自己一定还有很重要的人,承认对他人的需要,主动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是看见他者,也是善待自己。

《沼泽深处的女孩》剧照

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地和自我对话,当消极的情绪出现,就退后一步,然后问自己:如果现在是朋友向我求助,我会说什么、怎么说。一个更好的自我会鼓励当下的你去学习辨认内心的感受,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的力量。

编辑:Sienna Guo

撰文:Lori

设计:晓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