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纪念布莱斯·马登——画出东方诗意的抽象大师
Art 艺术

纪念布莱斯·马登——画出东方诗意的抽象大师

被唐诗启发的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布莱斯·马登在抗癌多年后逝世。

8月9日,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布莱斯·马登(Brice Marden)在与癌症抗争多年后,于纽约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4岁。作为一个对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做出过深刻贡献的艺术家,马登的艺术遗产深深融入了当代艺术的纹理。

上图:Teddy’s Drawing, 1964–65

下图:Blue Sutra, 2010

尤其,布莱斯·马登将中国书法、诗歌融入创作语言,甚至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明显感受到流动的字符形态,如墨如山水。这种东方性使得马登与中国连结。

布莱斯·马登在纽约蒂沃利的工作室里,

与他的一幅新的书法绘画作品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布莱斯·马登在长寿的一生中阶段性地接收到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影响,他身处西方灵感碰撞的前沿阵地,同时对东方哲思的内涵充满好奇。评论家彼得·舍达尔(Peter Schjeldahl)曾在《纽约客》发表评论文章,称马登为“过去四十年来最深刻的抽象画家”。大师的故事,始于美国东海岸。

20世纪80年代,布莱斯·马登与海伦·马登

身处雅典帕特农神庙

©Helen Marden Studio

布莱斯·马登1938年10月15日出生于纽约州的布朗克斯维尔。

1961年,马登在波士顿大学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学习获得艺术学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他的教授中包括著名的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乔恩·舒勒(Jon Schueler)以及大卫·阿朗森(David Aronson),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南希·格雷夫斯(Nancy Graves)等后来的明星艺术家则是他的同学。

上图:劳申伯格与马登在纽约的工作室,1968

© Magnum Photos

下图:马登在工作室,2017

摄影 Mirabelle Marden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试图将艺术剥离至其基本要素,强调简约和几何抽象。马登毕业后创作的标志性灰调单色绘画以其网格和线条的细致排列、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对形式的细致关注,与极简主义的原则自然融为一体。他作品中的极简主义构图和对形式、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探索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情感,邀请观众反思有关感知、存在和艺术本质的根本问题。

The Dylan Painting, 1966/1986

1966年,马登成为了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工作室助理,不久后他在纽约的Bykert画廊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当时的马登在纽约过着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经常与格林威治村的诗人们交往,并与鲍勃·迪伦(Bob Dylan)、皮特·西格(Pete Seeger)等音乐人相识。

在他的首展上,其中就有一幅青紫色的作品被冠以了鲍勃·迪伦的名字——《The Dylan Painting》。

2023年,马登在加勒比海岛屿尼维斯的

工作室里制作墨水素描

上世纪70年代, 马登与他的妻子、艺术家海伦·马登(Helen Marden)一起开始前往希腊伊兹拉岛(Hydra)旅行。爱琴海岛屿宁静的风景、湛蓝的海水和灿烂的阳光为马登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背景。在岛上生活的经历让他能够反思自己的艺术方向,并与不同的生活节奏互动。从有着海水蓝色和鲜亮黄色的“Hydra Group”系列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希腊岛屿的充满活力的光线和自然美景对他的艺术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马登在绘画材料的使用上也颇具个人特色。他会将蜂蜡融化后与颜料进行混合,从而在颜色和质地上创造出微妙的层次,并且为他的绘画作品增添独特的质感和光泽。此外,熔蜡的过程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有时会产生意外的视觉效果。他作品中的分层、刮擦和纹理揭示了其创作历程,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存在的无常性。

80年代初,马登开始在伊兹拉岛当地采石场出产的白色大理石板上作画,用精妙的线条和柔和的色调突出了每个石头固有的纹路、边缘和尺寸,这一形式的创作持续超过了30年。

受中国书法和道家哲学启发,

马登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

“寒山”系列,受诗人寒山影响© ARS

随着马登创作的不断发展,他开始尝试有别于极简主义的方法,直到 1984 年,他打破了单色画的个人传统。

部分受到80年代在亚洲旅行期间接触到的亚洲艺术的启发,马登的作品开始向他最著名的“寒山”(Cold Mountain)系列演变。该系列创作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以其类似中国书法的符号和色彩的精妙层叠为特征,笔触、线条和构图中对负空间的关注,唤起了宁静、冥想和与自然的联系,体现出东方书法和水墨画的灵动特质,是他对东方哲学和美学的探索的结果,也标志着他从早期极简主义风格的转变。

马登曾说:“中国书法的间架结构本质上也是一种网格,所以跟我过去所做的并不相去甚远。”从一些近似对古代书写形式直接描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马登对书法形态的痴迷。

画家颜辉笔下的寒山© Tokyo National Museum

“寒山”的直接灵感来源是中国唐代僧侣诗人寒山的诗歌。这位生平记载不多、出世、隐居的诗人,以及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白话诗在中国浩瀚的古代诗歌史上都十分边缘,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寒山的诗歌流传到日本后却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以他的《杳杳寒山道》为例:“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些诗句中简洁直白的语言和对季节、景物的描写跟日本的俳句有着相通之妙,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曾把寒山与李杜相较。


日本近现代作家森欧外、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也都受其影响。上世纪50年代,寒山的诗歌开始被翻译到美国,受到了当时对禅宗精神有着浓厚兴趣的“垮掉的一代”的追捧,寒山的名字也曾被直译为“Cold Mountain”,也就是冷山系列的由来。马登的“冷山”系列向这位诗人及其沉思的精神致敬,捕捉到一种类似的内省和与自然世界的联系。

上图:作画中的马登,©David Seidner

下图:Harry Benson于1991年拍摄

1988年,马登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与抽象表现主义更加合拍”。这一运动以姿势性和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为特点,也为他的后期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深度,其中显露出姿势性的笔触与极简主义形式的精确性相结合。马登在此之后的创作中都在探索弯曲、具有节奏张力的线条的使用。

在马登2000年以后的作品中,颜色的使用变得更加活泼而大胆,曲线的排布也更为自由洒脱,例如《The Propitious Garden of Plane Image, Third Version》。2013年,马登确诊罹患癌症,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创作。

“Untitled (Bacchus, Psilax,Mainomenos),” 2005

©Cy Twombly Foundation

布莱斯·马登受到东方文化和哲学影响的创作历程其实是二战后西方当代艺术家吸纳东方文化的整个大图景中的一部分。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曾被中国古代长卷散点透视蕴藏的运动性深深吸引;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作品反映出对东方书法和笔法的兴趣;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对禅宗佛教的研究体现在她作品中的平衡和沉思;詹姆斯·李·拜尔斯(James Lee Byars)的作品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还有诸如野口勇(Isamu Noguchi)、白南准(Nam June Paik)、李禹焕(Lee Ufan)、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等融入西方艺术世界的亚裔艺术家也为东方性在当代艺术世界的展示做出了贡献。

流动性可能本就是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就像寒山跨越千年、千山万水的文化生命延续,最终能够“逆袭”洄游到原本诞生它的土壤,让我们可以体会全球文化、思想和美学的相互交融。

撰文:Isla

编辑:Maya Ma

设计:乐乐

推荐